用户7385168728627
61岁鹰潭周姐的日喀则闯劲:接盘"熬不住"的超市,又靠零食店再赚出个巅峰
每次听61岁的周姐讲她在日喀则的日子,都觉得这大姐身上的劲儿比小伙子还足——她攥着茶杯,指节因为用力有点发白,说“2001年刚到这儿时,嘴唇裂得流血,晚上躺床上头疼得像要炸,可一想到能给家里多挣点,就咬着牙没走”。这位江西鹰潭来的大姐,愣是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日喀则,从接下一个年轻人“扛不住”的超市开始,活出了自己的底气。
那会儿日喀则的街头还没现在这么多商铺,有个二十来岁的本地小伙子瞅准了机会,开了家百十平米的超市,卖些日用百货和零食。没想到这生意竟火得很,才十个月,账本上就攒下了一百多万——搁当年,这钱能在老家盖好几套房。可年轻人哪熬得住高原的苦:冬天店里没暖气,手冻得握不住计算器;夏天缺氧,搬一箱矿泉水就得蹲在地上喘半天;更难熬的是夜里,周围静得只剩风声,想家想得直掉眼泪。最后小伙子实在扛不住,打包行李就想走,说“这钱赚得太遭罪,不如拿出去投别的,轻松点”。
周姐那会儿刚到日喀则没多久,在老乡的店里帮忙打杂,听说这消息后,心一下子就动了。她拉着一起过来的哥哥商量:“咱凑凑钱,把这超市盘下来!他熬不住,咱能熬!”兄妹俩把老家的积蓄全拿出来,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圈,总算把超市接了过来。接下来的日子,才是真的“苦中熬”:天不亮就起床理货,货架最高处的东西得踩着凳子够,缺氧得扶着货架缓半天;晚上关店后,还得盘点到半夜,冻得脚发麻就裹着棉被接着算。有回她重感冒,咳得直不起腰,还是照样开门,“店里没人盯着不行,万一少了货,好几天的辛苦就白搭了”。
就这么熬着,超市的生意一年比一年稳,每年纯利润都能有一百多万。消息传回江西老家,不少老乡都动了心,一拨接一拨往日喀则来,街面上的超市、小卖部越开越多,全是熟悉的江西口音——周姐笑着说“那会儿走在街上,听见有人喊‘老乡’,十有八九是来做零售的”。
可到了2018年,周姐却突然决定关了超市:“同行太多了,利润越来越薄,再守着也没啥意思,得找新路子。”她盯着街头来往的年轻人,发现大家爱买包装精致的零食,干脆转身开了家零食店,专卖那些口味新鲜、包装好看的小零嘴。没想到这步棋又走对了,店里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,她索性趁热打铁,连着开了五家分店,雇的全是老家来的老乡。现在说起利润,周姐笑得眼睛都眯了:“比当年超市最火的时候还多!有时候看着店里人来人往的,就觉得当初没放弃是对的。”
其实周姐的故事哪儿是光靠运气?年轻人熬不住的苦,她熬住了;同行扎堆的赛道,她敢转身;别人觉得“一把年纪该歇着了”,她还敢折腾新生意。这世上哪有那么多“踩对风口”,不过是有人能扛住别人扛不住的难,能抓住别人没看见的机会——就像周姐说的“啥风口不风口的,能吃苦、肯琢磨,就不怕没饭吃”。
